浏览量:1 次 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 时间:2025-01-11 05:47:30
在2024年年底的当下,我们梳理了今年智驾行业里需要我们来关注的TOP10事件,从这些事件窥见今年全球智驾行业的发展。
1.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发布声明;称美国芯片不可靠,不再安全,建议谨慎采购美国芯片
中美的贸易战仍在继续,12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了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将140余家中国企业加入贸易限制清单,涉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多个种类的半导体产品。随后,12月3日,四大行业协会发声,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选择采购美国芯片。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有智驾功能的单车,芯片绝对值接近5000颗,且对进口依赖程度较大。但在贸易战的持续下,芯片自研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智驾行业不受制于人。目前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供应商已能设计出7nm先进制程的车规级芯片,但国内存在的问题是缺乏7nm及更先进制程芯片的代工生产能力,使得量产能力不够。
2. 鸿蒙ADS 3.0全量推送,智驾体验再升级,其周年庆推出行业首个智驾险;“四界”布局完善,车企入股引望扩大智驾方案合作
业内评价鸿蒙今年是“全方面爆发的年份”。一方面,12月底全量推送的HUAWEI ADS 3.0 “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Beta”功能,不需要事先记忆路线,实现的是无图城区NOA的落地,且类人化强,余承东称“断层式领先”。此前,鸿蒙智行周年庆时曾推出智驾险,其“保费”价值4000元,保费与事故率、智驾水平挂钩,业内无别的企业跟进,隐形展示鸿蒙智驾水平。
另一方面,享界和尊界均在今年面世,鸿蒙四界格局始成,覆盖了从22万到100万元的价格的范围。凭借问界M7、问界M9,以及智界R7等车型的强劲销售,鸿蒙智行在新势力阵营中从始至终保持领先。同时,阿维塔、赛力斯入股引望,开启华为打造企业产业智能化开放平台的关键一步。引望的初衷是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可使华为车BU更灵活地开展业务,随企业深度进入合作,逐步扩大华为在智能汽车行业的影响力,且风险共担,大幅度的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月,特斯拉在北美大范围推送的FSD V12获得了非常正面的体验反馈,包括用户反馈其在施工路段、无保护左转、拥挤环岛,以及后方车辆挪动空间时表现优异,以及第三方网站FSD Tracker统计的其平均接管里程从116英里提高到了333英里(约532.8公里)。此前从未有一个无人驾驶产品可让从业者和用户如此便捷和明显地感到技术体验带来的提升,并且,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FSD的版本迭代处于瓶颈期,性能大幅度的提高代表端到端技术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这促使国内车企、智驾供应商快速讨论、尝试端到端方案,头部厂商在年底前竞相将端到端上车。
7月,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提出今年年底前会获得欧洲和中国监管部门批准,以在当地推出FSD系统,9月,这一预期时间延期,变成了2025年一季度。内部洽谈一直在继续,此前财新发布的新闻援引了接近上海市政策制定的消息人士的透露,称特斯拉已获得上海的路测许可,开始在国内测试FSD。初始测试车10辆。总的来说,入华概率较大,但2025 Q1落地,较悬。
今年,比亚迪在其20万以上的产品,包括汉、海豹、海狮等实现了可选装、带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系统。不久前,比亚迪又在工信部备案中为旗下多款新车增补备案了三目视觉方案,预计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全系标配智驾系统。据悉,明年比亚迪500万台级的产销规划中,预计会有超过60%、300万辆车的装配量。
技术发展到当下,中低阶智驾的装配成本已较为可控,如毫末甚至提出3000元的高速无图NOH,能轻松实现行泊一体智驾。在此背景下,智驾向10~15万级车型下探,是大势所趋。但是,得益于比亚迪一马当先的国内、全球销量,低价车型智驾平权,在明年会成为趋势。业内判断比亚迪行动之后,业内其它车企会同步跟进,明年第二季度会迎来一波销售热潮。同时,比亚迪旗下不同车型运用不同智驾方案,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是与头部供应商Momenta共同打造,方程豹豹8则是与华为合作,除此外,还有比亚迪的自研智驾与其对卓驭(大疆)的投资,这些多元方案会构成明年比亚迪不同系列、价格的范围的车型的智驾多元体验。
5.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智能驾驶全量推送,全球首家推出“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
广州车展时,为了进一步区分端到端智驾技术的外显体验,业内提出“车位到车位”的智驾体验,并将之列为当下第一档的智驾水平标准参考。不久后,理想作为全球首家、全量推送了其车位到车位的、有监督的智驾系统,且其架构为当下讨论热度颇高的端到端+VLM系统。随后,特斯拉FSD V13更新,新增支持了Park to Park功能,也就是国内所提的车位到车位。中美在此的发展基本同步。
同时,理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验证了智驾对消费的人购买选择的推动,自7月理想推送了无图NOA以来,随着其30多代的版本迭代,用户正面反馈持续上升,理想汽车门店的NOA试驾占比增长了近3倍。
英伟达Thor雷神芯片再度延期,原定2024年中量产的芯片,预计要明年年中才能上车,且还是入门版。这直接影响了国内车企的智驾芯片上车。小鹏原定今年上市的P7+用Thor,但延期后用了Orin。小米也因Thor的延期而延期发布下一款新车小米YU7。但Thor难产后,国内车厂的自研芯片反而在加速推进,小鹏自研的智驾芯片图灵,已流片,正在测试芯片稳定性和性能,此外,蔚来的智驾自研芯片神玑NX9031也已正式流片,预计会在明年上车。
芯片制造因其进入门槛高,车规级基础芯片研发投入起步10亿元,且通常要经由2~3次的迭代,3~5年的稳定期,时间长,投入大,因此此前基本依赖海外企业供给。随着贸易战和英伟达的芯片延期,国内芯片自研速度加快,芯片国产化率提升,新能源车上下游的基础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周期。
7. 文远知行、黑芝麻、地平线、小马智行等相继登陆证券交易市场,希迪智驾、Momenta、佑驾创新等若干家企业在排队冲刺IPO中
今年智驾相关企业竞相上市,一种原因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市场潜力逐渐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则是市场进入一轮新的洗牌期,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规模、成本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指标。尤其是今年智驾行业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落地要求,加上端到端、大模型、VLM等引发的新一轮技术竞赛,都需要企业在这一洗牌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上市,一种原因是扩大资本和大众影响力,一方面则是尽可能多地筹措资金,以满足智驾行业这一技术密集、研发驱动行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量。尤其是在今年车企价格战的大环境下,智驾企业的成本压力明显提升,更需要上市来缓解压力。
另外也有行业内的观点认为:无人驾驶公司普遍成立于2016年前后,经过7、8年的发展,在今年到达了一个投资周期的关键节点。很多早期投资者与智驾企业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未在约定期限内上市,创始团队就需回购投资人手中股份,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回购,上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退出路径。
极越破产后,岚图大开招聘之门,首次公开、大规模招聘智能化人才。岚图与极越的联系只在于其共同使用的百度Apollo智驾系统,业内人猜测,百度的L2智驾过去更多下放在极越团队,由极越主导、自行研发。极越离场后,岚图依托百度的智驾系统就会面临挑战。
相反,今年萝卜快跑快速打出声量,背后离不开百度的帮扶,对比三家所获得的资源,能明显看出百度更偏向支持L4而非L2。百度切入智驾非常早,2016年的创业潮也有不少来自百度美研、无人驾驶事业部,但百度在选择上似乎总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极越退场后,百度这个老牌的智驾“黄埔军校”基本失去L2的支撑,但当下市场主流仍是从L2往L3、L4的方向走,或者是双方的打通。此前百度因资本雄厚切入智驾行业,但此后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在极越退场、L2失重下,未必乐观。
12月10日,通用宣布将停止对其控股的Cruise无人驾驶业务进行资金支持,并退出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的开发。Cruise出现在2015年这一个市场对无人驾驶最看好、泡沫最高的时期,成立三年就被通用收购,而后一路拿融资拿到手软。在高额融资下,它的车很快上路,但无人驾驶技术在此前的发展里存在瓶颈期,算法和数据的沉淀需要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Cruise所发生的意外事件将它打入谷底。
通用CEO玛丽·巴拉在10月底的财报会议里还曾表示,不会放弃Cruise,会为它继续寻找融资,但效果不佳,尤其是在Cruise因交通事故停运的一年多里,Waymo的周订单数持续增长,在10月达到周订单15万,获得56亿美元融资,估值来到450亿美元。市场巨头已定。在当下这一洗牌期,洗牌下去的不止是一些新玩家,也有错失机会窗口的老玩家,不止中国,也包括美国。接下来两三年,业内人评估,目前看到的有一半的企业可能都会被筛下去,Cruise是其中一个不显眼的缩影。
10. 鸿蒙智行、Momenta、元戎启行、卓驭科技等助力海内外品牌高阶智驾落地
国内智驾方案厂商目前尚未形成商业闭环,在其与车企开展技术和商业谈判时,智驾方案厂商仍处于弱势地位。根据业内人士的透露,即使是技术实力排名中国市场前三的智驾方案商,现阶段承接的几乎所有量产项目也都不赚钱。因此,往海外走,开拓外资车企客户,是智驾供应商的共有选择。
海外即使是保守的欧洲市场,对智驾也有需求,奔驰L3系统就在2021年于德国上路,领先全球。但其L3的智驾系统定位相对保守,如只能在拥堵高速路段上使用,且时速保持在40英里(约64.4公里)以内,且无法主动变道。这甚至不如国内如今头部的L2智驾方案。那么,在有成熟的产品、时机和市场的情况下,智驾方案商的出海,其实也预示着中国智驾技术走向全球。
2024年,是智驾走向决赛圈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特斯拉FSD V12的出现展现出智驾技术通过端到端方案破除原有的瓶颈,国内头部车企如华为、理想都在跟进,并于年底上线了“车位到车位”的、基于端到端的功能,反过来,这一功能又最终在特斯拉FSD V13的更新里可见。
同时,随着智驾产业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期,一些企业正在被快速变化的产业抛出,如错失机会窗口的Cruise,与国内戏剧性散场的极越;头部玩家则依托上市筹措资金、确立优势,形成了智驾产业众多公司的上市潮;此外,车企的价格战辐射到了整个行业上下游,收益压缩的智驾供应商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
产业里,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为留在决赛圈而努力。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影响着国内的芯片供应,英伟达Thor的延期又进一步刺激国内车企走向自研。
这一切最终凝结在了2024年末这一节点,形成了一个分号,但这不是结束,接下来2~3年,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会有无数新事件出现,鑫椤智驾会持续关注,深入智驾行业的肌理,在变化里记录这个行业,过去,当下,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