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 次 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 时间:2024-07-16 16:20:26
○温州商帮小名片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拥有非公有制企业14万多户,产值超亿元的有640多家。温州人敢为人先、恋乡不守土的开放意识和生存创业理念,造就了一大批温商群体。目前,大约有60万温州人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有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191个地级城市建立了温州商会。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成千上万的温州人拥入青岛,他们从青岛人不在乎的小玩意儿做起,开关、插座、电缆、量具,温州人抱团经营以及家庭作坊式的供销模式,使他们迅速占领了青岛的五金机电市场。
家里该换防盗锁了、车需要换螺丝了……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五金配件要去哪里买?很多老青岛人会将目光投向温州路上的五金机电市场。在温州路五金机电一条街,温州人开的店铺可谓鳞次栉比。温州人抱团经营以及家庭作坊式的供销模式,使他们迅速占领了青岛五金机电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五金机电设施经销商上万家,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其中温州人创造的交易额达到10亿元。
今年48岁的陈庆显在青岛的五金机电业小有名气。17岁开始出来闯荡的他,是一家电缆公司青岛分公司的总经理,目前在温州路盛奥五金机电市场租下了130多平米的店面,经营事物的规模拓展到潍坊、临沂等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慢慢的开始跑五金机电业务的陈庆显,来自温州柳市镇,一个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的城镇。
“我们那个地方都做五金机电,孩子上学少,很多人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拼了。”陈庆显说,跟北方大多数父母不一样,温州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放任自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出去闯。十几岁的陈庆显便独自背井离乡,去了山西的煤矿跑业务。当时,陈庆显负责给矿上供应五金配件和机电产品,在跑业务期间他认识了同为温州人的妻子,两人很快组成了家庭。
1988年,陈庆显迎来生命中第一个孩子,一年后,另一个孩子也降生了。考虑到孩子们的成长环境,1992年,陈庆显带着妻儿来到了青岛。陈庆显和另两个在青岛的同学发现,青岛当时销售五金和机电产品的商铺并不多。在考察了市场后,三人在温州路租了一个门头,开始了他们在青岛的第一笔生意。当时他们所销售的,是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开关和配电盘。
万事开头难。店铺大致粉刷后,陈庆显从老家找到了货源,将店铺里摆得满满当当。没有客户又没有费用怎么办?头脑灵活的陈庆显和同学早已经做好了打算,原来他们店面的选址就在温州路上,而当时温州路上有着几家生意做得颇为红火的五金机电店铺。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陈庆显将店铺开在了这几家店铺旁边,利用这些店铺来往的客流发展自己的潜在客户,相当于给自己打了个免费广告。
开店初期,陈庆显和同学轮流,每天留下一人看店铺,其余两人出去拓展客户。在看店期间,陈庆显可着劲儿地为每个上门的顾客推销,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发展客户的机会。“五金机电这个行业,出来买的人必然不会只买一样东西。打个比方,你买了风机,总是需要买点儿螺丝吧。”抓住了这个规律,陈庆显成功积攒下了一部分客户。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拿到第一笔超过百元的单子时的兴奋。
“大家都不屑于做像螺丝帽这样的小五金的生意,可是我们去做,积少成多薄利多销就是这一个道理,我们不会因为赚钱少就放弃任何一笔生意。”在陈庆显看来,温州人就是有一股干劲儿,他们从皮鞋、服装到五金电器,什么都做,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玩具,很多人懒得做的“小玩意儿”,他们都乐意经营,并能够打开大市场。
从2005年开始,陈庆显和两个同学各自都积攒下了不少人脉,逐渐开始单干了。这一次陈庆显选择了做电缆,他从老家的众多货源中挑选了质量过关、性能好价格低的作为自己的货源,秉承着认真做好每一笔买卖的理念,为客户们供货服务,生意也开始步入正轨了。“我们都觉得小东西做好了也能做出很好的市场,毕竟这些跟市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定会有需求,所以温州人做生意的原则就是把产品做成了低利润、大市场,把顾客做成自己长久的朋友。”陈庆显说。
陈庆显奋斗的这些年,妻子何爱燕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在做好贤妻良母的同时,何爱燕还扮起了看门人、会计的角色。丈夫出去联系业务或送货时,何爱燕就负责看店,每天将收入、成本和利润记在本子上。
提起刚来青岛时的艰辛,何爱燕还记忆犹新:“那时住在小村庄,交通不方便,出去买东西很困难,在语言上也很难跟周围的人交流。”何爱燕说,刚来青岛的半年多时间里,他们一家就在租住的房子里打地铺睡觉,多亏了邻居们的帮忙照顾,他们才逐步适应青岛的生活。
如今,经过多年的奋斗,家中的生意越做越大,陈庆显和何爱燕早已在青岛安家 ,也拥有了两套房产。他们的两个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小儿子正在俄罗斯读书,大儿子刚从韩国一所大学毕业。
在青岛的五金机电行业里,陈庆显只是众多温州人的一个缩影,然而他的奋斗史也代表了温州人创业发家的历史,他们用奋斗换来了今天,从身揣几百元的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了身价千万的富商。而青岛五金机电销售的商圈也随着他们的奋斗,渐渐有了影响力。
青岛盛奥五金机电市场的于经理见证了温州路周边五金机电市场的兴起。在他的印象里,温州人有着一股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干劲。他和记者说,温州人哪怕再穷,只要一有机会,就自己“单干 ”。哪怕规模再小,也是个老板。
在经营策略上,温州人也有独到之处:本钱少的人不做大买卖,与其力不从心死撑面子,不如集中资本,小处着手,出奇制胜。开关、鞋、包、纽扣等小商品,只要做得好,照样可以赚大钱。
然而与北方人不同的是,温州人并不在乎自己的身份,即便是店里已经雇了人手,也往往亲力亲为,自己出去跑客户做销售,自己去给客户送货,干起装卸工的活。而正是他们这股子啥都不怕的精神,让温州人迅速在青岛站稳了脚跟。
据于经理介绍,退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五金机电产品属于国家计划,需要由物资局控制生产资料。当时,青岛销售五金机电的只有一家物资局下属的机电公司。而从1985年左右开始,南方改革的步伐加快,大批的外地人尤其是温州人,来到了温州路上。
“他们租个小门头卖一些小五金零件,老乡带老乡,慢慢地温州路周边,从三五家商铺发展到20多家 ,再到后来方圆几里地全都成了五金机电店铺,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温州人开的。”于经理说,在温州人看来,老乡一起做买卖的好处就在于,谁家缺货了就能随时找到老乡调货,而由于温州人销售的五金机电配件种类多、价格实惠、质量也不错,渐渐地,大量客源都被温州人吸引了过去,当时唯一的那家机电公司也慢慢退出了市场。
上世纪90年代的温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已颇具规模。在温州的很多地方,除了一批已形成规模的制作工厂,家庭式的作坊比比皆是,夫妻两人制作五金机电配件,亲属和朋友们带着这一些产品涉足全国各地,敲开一家家企业的门。
“在我们市场上,很多温州人开的店铺,都是夫妻俩创业的。”于经理说,在货源方面,温州人从来不发愁,因为在温州,可说都已达到了家家都做五金机电的程度。一对夫妻在当地找到货源后,带着货源来到青岛,从摆摊、守摊开始干,丈夫负责卖货找客户,妻子看摊收钱,逐渐地从零售变成向单位供货,客户也逐渐拓展到房地产业、矿业。生意做得有规模了,再将亲属和朋友带来,逐渐扩大规模,一步步发展成熟起来。
青岛温州商会的执行会长林峰表示,温州人“从小玩意儿着手创业”的传统,也使他们开创了一条“走南闯北、拾遗补缺、小商品、大市场”的创业模式,成为后来温州经济快速的提升的先声。而温州凭借这样的发展模式,成就了“中国锁具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五金饰扣之都”等名片 ,也形成了浓烈的地域特色。
2007年年底开业的青岛盛奥五金机电市场,目前占地23亩,市场内有240余家业户,温州人占了50%。于经理和记者说,整个市场的年交易量达2亿元,一半的交易额都是由温州人创造出来的。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目前规模较大进行集中化管理的五金机电市场不足10家。除了这几个规模较大的市场外,还有零零散散的五金机电商户分布在即墨路、人民路、京口路等路段,这些临街商铺跟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形成规模。而据青岛五金机电商会不完全统计,全市大大小小有上万家五金机电业户,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
据青岛温州商会负责的人介绍,活跃在青岛五金机电市场上的商户,有一半是温州人,他们的年营业额占整个青岛市五金机电业营业额的一半。
据青岛市五金机电商会秘书长王静介绍,五金机电行业产品品种类型十分繁多,从业门槛低,质量也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