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百姓关切的具体物价,大到金融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货币政策工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驾驭经济航船的舵手,一直都是中国人民银行核心职责之一,这背后离不开一项项具体而微的基础性调研与专业化决策,离不开一个个亲历者、实践者的“螺丝钉”故事。
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邱潮斌,近20年的从业生涯都在与货币政策工作这一外人眼里“既核心又神秘”的岗位“打交道”:从货币信贷调控、货币政策分析再到经济金融监测与宣传,向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政策意图,折射出他近20年如一日扎实的工作作风。2023年,邱潮斌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所在处室自2013年至今连续获评中国人民银行“青年文明号”。
“不论是优化信贷调控方式,还是强化宏观前瞻分析,抑或是加强政策宣传引领,这是一片随时都在接受市场多方检验的主阵地,只有把好政治关、政策关、技术关,才能把好调控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每项工作不能离开求真务实的作风考验,唯有实干,才是‘货币政策人’的从业底色。”邱潮斌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20年来,他对这份职业的初心一直没变,“金融服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他从业以来愈发坚定的“三观”。
2008年以来,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全世界蔓延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民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直接关联着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调控工作,如何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一直坚守货币信贷岗位的邱潮斌和记者说,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己只是这个岗位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面临各项挑战的时刻,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出有益建议并埋头苦干,能够助力调控政策落地生效。
“以涉及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信贷调控工作为例,经济及政策环境在变,实体经济的运营状况也在变,影响数千家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信贷调控框架也要随之调整。那么,没有存款业务但有贷款业务的特殊类金融机构,要不要包括进来?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反复论证研究和一轮轮调研测算,将遇到的各个难题逐一击破,最终建立起新的信贷调控框架,将全国4000多家金融机构全部纳入其中,实现了调控的统一性,提升了调控的精准性。”邱潮斌向记者援引了这一案例,指出货币政策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积极探寻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导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他们团队不断察觉缺陷、处理问题,经历了无数次的方案改版,甚至是推倒重来。
“包括研究推出‘升级版’的宏观审慎评估工具,同样经历了无数次修订,为的是积极引导银行‘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以有效实现资本约束目标。”邱潮斌说,如何以市场化方式优化信贷调控,是长期以来摆在货币信贷人面前的难题。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带领和指导,在总结借鉴国外宏观审慎理念的基础上,他们团队从零开始,全程参与推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后来的“升级版”宏观审慎评估(MPA)工具,并及时进行动态优化,将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与银行自律、信贷结构优化与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有效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实现了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协调性的明显提升,银行资本约束理念显著地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也显著提升。
准确研判经济金融形势、果断决策货币政策工具、敏锐洞察市场潜在风险、及时来更新既有思维模式……作为一名在货币政策工作岗位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资深“货币政策人”,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标配?邱潮斌坦言,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这样的从业信念和执念,自觉引领他将“把好政治关、政策关”落实到货币政策调控的日常职责中去。
“近年来货币信贷形势复杂多变,既要落实好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又要兼顾周期性变化,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度’,这是对岗位能力和个人经验的巨大考验。”邱潮斌称,为把好货币总闸门、提升货币政策调控能力,首先要通过大量前瞻性研究,做好年度基础货币规划和流动性规划,同时要落实好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货币吞吐,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平稳运行,这当中,既要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金融机构的实际处境,又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一大核心难点,即在于如何想方设法确保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畅通无阻。
“这要求我们及时深入一线展开实地调研,摸清银行和企业的真实情况,研提符合实际的政策举措,还要加强日常性的沟通交流,以强化政策意图的传导,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激励约束功能,统筹好总分行货币政策条线多家大中小银行实现好政策的传导。”邱潮斌称。
“面对众多新货币政策工具的上架,如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学技术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我们同样通过大量的前期研讨和论证,建言献策排除难点和堵点,力求将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邱潮斌对记者说,货币政策调控一直存在,但政策传导是否畅通、落地调控是否有效,还需要掌控的艺术,还需要每一位“货币政策人”扎扎实实深入一线的实践。
连续14年参与起草、统稿数十万字《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历练,让邱潮斌对该系列报告有着这样的理解:“货币信贷数据的质量,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尤其要加强数据背后的政策宣传与解读,这是强化政策成效的重要助力,有着沉甸甸的含金量。”
2023年,走上货币政策宣传岗位的邱潮斌,对自己的新角色有着新理解:从关键金融数据的公布、重大货币政策的出台、重要工作会议的解读到金融形势变化的把握,身为货币政策工作的宣传员,要时刻保持对形势变化和数据的敏感性,重视新情况及苗头问题,又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始终紧扣舆论引导方向,积极、主动、及时地做好市场沟通,以准确传递货币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正面预期、真实呈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据记者了解,一个季度内,经由他手的各类宣传可达近10个轮次、各类稿件数十篇。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越来越注重预期管理,好的预期管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有幸走上了货币政策宣传岗位,货币政策宣传代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立场和预判,如果宣传尺度拿捏不准、表述稍有不当,我们的政策就可能被曲解,宏观调控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很难见效。因此,每一篇货币政策宣传稿的背后,都需要大家经过一轮又一轮地字斟句酌和反复推敲。”据邱潮斌介绍,有一次,距离交稿仅有不到半小时,他和同事们还在为其中一处用词反复琢磨。当有人不理解地问“这两个词的区别就那么大吗?”他回答:“当然了,每一项具体工作不能离开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是我和小组成员的坚持,更是货币政策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证。”
每一份基础工作和亮丽数据的背后,都是严谨的劳作与日复一日的付出,更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持续探索。多年来,邱潮斌多次参与重点课题,不断强化学术研究深度。其中,《住房需求和供给发生明显的变化了吗?——新发展模式过渡视角下的房地产业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怎么看?——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效果研究》等在最近两年均获中国人民银行青年课题一等奖。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记者听到的邱潮斌周围同事对他的评价。他和记者说,未来,将一如既往与团队通力协作,更好融入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继续从“心”出发,以信心蓄力,用细心耕耘,以暖心待人,为精准有力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水平发展再添一抹亮色。